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技术的交叉创新”云论坛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0 1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正常的学术会议受到很大影响,但学术同仁们交流的热情依然高涨。2020年7月17日上午,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

?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正常的学术会议受到很大影响,但学术同仁们交流的热情依然高涨。2020年7月17日上午,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委会以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技术的交叉创新”论坛在云上召开。本次论坛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吴边研究员主持,邀请了清华大学汪小我、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江会峰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军3位优秀的青年专家报告,分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的交叉应用前沿进展与相关研究。会议利用人工智能学会的讲座云平台,在线观看人数达人,展现出交叉学科的创新魅力。

首先,由汪小我长聘副教授的“基因调控元件的人工智能设计”报告,对合成生物学近年来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并引入了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在底层逻辑上的相关性与相应的研究切入点。接着他进一步的对最新完成的人工智能设计非天然启动子的工作做了相应介绍。

接着,江会峰研究员做了“新基因起源进化与人工设计”的报告。他首先对合成生物学在工业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做了概述,向观众展示了未来将有35%以上的化学品由生物制造这一愿景。接着他对酶这一合成生物学中的核心“芯片”的挖掘与设计做了相应介绍。他指出从基因进化的功能多样性解析到基于化学原理的酶活性中心三维结构设计,人工智能均有很好的应用空间。

最后,王军研究员做了“微生物组数据:亟待挖掘的宝藏”的报告。他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人体微生物组研究进行了全景展示,并介绍了人体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微生物组的时代,大数据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但数据的信息挖掘与分析成为了瓶颈。而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规律总结拥有极大的潜力帮助学界去挖掘这一宝藏。

会议的最后阶段,主持人将观众们所关心的共性问题与三位报告人进行了交流。三位报告人为初入该领域的同学和老师推荐了入门书籍,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生物研究应用中应注意提前回避的潜在问题,生物研究中样本选取的策略以及生物数据研究反哺人工智能算法设计的发展可能等相关问题。

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相融合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力图促进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现阶段及未来生物与智能交叉领域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gcjszzs.cn/zonghexinwen/2020/0720/508.html



上一篇:古罗马军团的秘密武器:出色的工程技术和能力
下一篇:全市爆破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在平陆圆

农业工程技术投稿 | 农业工程技术编辑部| 农业工程技术版面费 |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发表 | 农业工程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农业工程技术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13135114626(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kf@400qi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