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工程技术》栏目设[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收稿方[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投稿方[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征稿要[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刊物宗[05/19]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华声在线 | 新闻 专题 评论 投诉 论坛 图片 视频 文旅 舆情 消费 文体 经济 房产 记者连线 湘当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发射任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匡春林 通讯员
华声在线
|
新闻
专题
评论
投诉
论坛
图片
视频
文旅
舆情
消费
文体
经济
房产
记者连线
"湘"当有力
多位湖南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发射任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匡春林 通讯员 何玲 孙宇新
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背后凝聚着不少湖南籍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当日,记者连线他们,听他们讲述在不同岗位上为航天事业奉献的故事。
他用最严标准把好火箭燃料品质关
" 天问一号"升空时,夏侃已连续在岗位上坚守10多天,就在前一天晚上午夜,他还带领团队反复做着火箭燃料品质相关数据的复核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对于我来说,此次任务是平凡而又高光的时刻。这些年我国航天事业成就非凡,能助力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值得我一生铭记!"他激动地说。
夏侃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化验系统指挥员,因为有了经验积累,更加信心满满。今年32岁的他,2013年硕士毕业后来到文昌发射场工作,几乎干遍了化验室每一个岗位。
相比工作环境的危险性,家人知道更多的是他的"忙",打电话过来经常是各种"不在线",特别是任务期间。"这份工作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坚守,每次发射都是我平凡而又高光的时刻。"他欣慰地说。
到发射场工作后,回长沙的机会少了,夏侃仍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家人和同学也大多在长沙。他说,这几年感觉最明显的就是长沙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都搞得很好,越来越成为大家向往的网红城市。
他是发射场供电系统把脉的"老中医"
在"天问一号"点火升空的那一刻,来自衡阳的阳衡东在发射场中心变电站楼、自己奉献和热爱的岗位上注视着这难忘的景象。自1996年从事航天事业以来,他现在是发射场供电系统资历最老的航天工作者,身边的同志都喜欢称他为"老阳"。24年来,他从拧一个螺丝接一个线头做起,成为此次发射任务供电系统负责人。
供电系统如同发射场的"心脏",为航天设施设备和航天发射任务提供坚强支撑。在某次火箭发射任务中,下级10KV变电所的UPS机组(不间断电源)突现故障,岗位人员疾呼供电"老中医"阳衡东。他到场后,围着UPS转了几圈,很快找到"病因",仅十几分钟便排除故障,任务得以继续开展。
" 只要想干事,小岗位也有大作为!"这是阳衡东经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他是发射场测发系统工作的"大管家"
作为发射场五大系统之首,测发系统涵盖了发射场所做的所有地面测试和发射任务工作。来自汉寿的朱良平作为测发系统技术主管,需要对这些工作全程进行总体把关、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承担着发射场测发系统工作"大管家"的重要职责。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后,为备战两型火箭首飞任务,朱良平除了执行西昌发射场的任务外,还会时不时地来到文昌发射场出差。
朱良平介绍,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人员紧张影响,他比往次提前了半个多月来到海南,5月中旬就进驻场区,指导测发团队开展火星探测发射任务的准备工作,参与编写各类实施方案、风险预案、分析报告、操作规程、试验文书等近40份,累计超过100万字,为测发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他是加注勇士团队里的"拼命三郎"
22日凌晨,文昌航天发射场煤油加注库区灯火通明,经过连续奋战,曹国斌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燃料加注前的调温任务。
曹国斌是90后,2012年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参与煤油加注系统建设全过程,历任岗位操作手、控制台操作手、现场负责人和指挥员,共参加发射试验任务8次。
在某次系统"降温回流"实验中,煤油贮箱温度高于理想温度,如果数据不准确,将无法满足燃料"定时、定温、定量"的加注要求,直接影响后续火箭发射任务。面对严峻局面,他带领团队"5+2""白加黑",连续工作数月,吃在一线睡在一线,开展降温回流试验10余次,对比分析调温数据100余份,最终创新性地总结出解决贮罐煤油温度分层的"氮气鼓泡法",为后续如期完成航天发射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 能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是可以骄傲一辈子的事。"已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的曹国斌笑着说,任务结束后最想做的就是休一次假回到湘乡老家看看家人。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gcjszzs.cn/zonghexinwen/2020/072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