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工程技术》栏目设[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收稿方[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投稿方[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征稿要[05/19]
- · 《农业工程技术》刊物宗[05/19]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考试真题及答(1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答案】ABC 【解析】参《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7.2.1 灭火器配置设计的计算单元应按下列规定划分: 1当一个楼层或一个水平防火分区内各场所的危
【答案】ABC
【解析】参《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7.2.1 灭火器配置设计的计算单元应按下列规定划分:
1当一个楼层或一个水平防火分区内各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相同时,可将其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2 当一个楼层或一个水平防火分区内各场所的危险等级和火灾种类不相同时,应将其分别作为不同的计算单元。
3 同一计算单元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和楼层。故选项A正确。
7.3.2 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和灭火系统的修正系统取0.5。故选项B正确。
参附录D 民用建筑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举例,电子游戏厅和电影院为严重危险级,而超市为中危险级,参6.2.1严重危险级对应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应为3A,中危险级对应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2A。故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选项E错误。
97某耐火等级为二级的办公楼,地上5层,建筑高度为18m,各层使用人数为:二层350人,三层400人,四层300人,五层280人。关于该办公楼疏散楼梯的说法,错误的有( )。
A.五层至四层的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不应小于2.8m
B.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C.四层至三层的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不应小于3.0m
D.三层至二层的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不应小于3.0m
E.二层至一层的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不应小于3.0m
【答案】ACDE
【解析】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地上功能5层,百人宽度指标取1.0m/百人,
则地上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为400÷100*1=4m。选项ACDE错误。
该建筑高度为18m,5层,应采用封闭楼梯间。选项B正确。
98某建筑高度为135米的办公楼设有避难层,关于该避难层的说法错误的有( )。
A.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
B.建筑至少应设置3个避难间
C.避难层应急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3.0lx。
D.避难层的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E.管道井直接开向避难区的门,与避难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4m
【答案】BDE
【解析】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5.23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 1 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选项A正确。
避难层应急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3.0lx,选项C正确。
建筑至少应设置2个避难间,B错误。
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选项D,E错误。
99某宾馆在疏散走道外窗处设有缓降器。关于该缓降器的说法,错误的有( )。
A.缓降器的下降速度应为1m/s~2m/s
B.缓降器由摩擦棒、套筒、自救绳和绳盒等组成
C.使用缓降器时应将自救绳和安全钩牢固地系在固定物上
D.缓降器不应由地面人员控制
E.消防救援人员可利用缓降器带着一人滑至地面
【答案】AD
【解析】参《技术实务》P170:消防救援人员还可带着一人滑至地面。对于伤员、老年人、体弱者或儿童,可由地面人员控制从而安全降至地面。选项D错误,E正确。
缓降器由摩擦棒、套筒、自救绳和绳盒等组成。选项B正确。
使用缓降器时将自救绳和安全钩牢固地系在楼内的固定物上,把垫子放在绳子和楼房结构中间,以防自救绳磨损。选项C正确。
缓降器的下降速度均应在0.15m/s~1.5m/s之间,选项A错误。
100关于消防电梯及其前室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设置在冷库穿堂内的消防电梯可不设前室
B.前室在首层可经过长度20m的通道通向室外
C.前室因运输货物需要时,可采用防火卷帘分隔
D.前室的短边不应小于2.4m
E.展览建筑中消防电梯前室与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
【答案】ABDE
【解析】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3.5 除设置在仓库连廊、冷库穿堂或谷物筒仓工作塔内的消防电梯外,消防电梯应设置前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选项A正确。
1 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并应在首层直通室外或经过长度不大于 30m 的通道通向室外;选项B正确。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gcjszzs.cn/zonghexinwen/2020/1110/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