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世界空白(3)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17: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经历了这样的风云变幻,历史一页一页渐渐隐没了自己的内容,一切都早已归于寂静。当我们唤醒沉睡的古遗址,感受到了废墟记忆的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

经历了这样的风云变幻,历史一页一页渐渐隐没了自己的内容,一切都早已归于寂静。当我们唤醒沉睡的古遗址,感受到了废墟记忆的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阔,从混沌年代徐徐拉开的序幕,经历青铜熔铸的英雄时代,走进一统融合的大家园,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历历在目。

3

考古人一把手铲古今化作零距离

考古人正是为着找寻失忆的年代,保存与传承一份真切的回忆,踏上了穿越时空的旅程。考古学研究的目标,过去关注较多的是物质文化,是陶器、石器之类,讨论的是文化传播、进化和发展模式。后来开始关注经济形态,关注环境、人口、资源与消费,资源影响到消费,影响不平等现象出现,影响到文明与国家的形成。人们因共同利益聚集到一起,又因不同利益分化为阶层,社会结构模式提升,国家与文明出现。关注文明形成,梳理文化传统,成为考古人一个重要的科学课题。

在古今之间游走,从今到古的距离,在考古人眼里那是在朝夕之间,可丈可量。笑谈古今,那是空论,一把手铲,古今化作零距离。当考古人的脚印出现在哪里,未知的历史便从哪里呈现。当考古人的双足叠合在古人的脚印上时,他们成了历史的探访者。史学家的历史是书写出来的文字,经历了反复整合修饰。考古人的历史是看得见的实景,经历了反复观察摩挲。考古人可以穿越时空,直接进入历史的层面,看到真实的历史场景,看到初始的渐入佳境的文明形态。

考古人其实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遣往古代探访信息的使者,也是辛劳的行者。使者要有自己的担当,这个担当是既忠实于现实,又忠实于历史,还心怀一个欣欣然向往的未来。这样的担当要经由不倦的探索来完成,尤其是人文源头的探索,经历过且还要经历许多的艰辛,不要说炎黄传说还是无所依凭,尧舜禹行迹也还只是初露端倪,考古人任重道远。

04

江河的源头我们找到了文明的源头我们还在摸索

想来徐霞客之后又过去了近400年,对江源的探索才终于有了确定的结论。1978年国家江源科考队才确认长江正源,它真不是岷江,而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这是当年徐霞客指出的方向。

江源确定不易,河源的认识也非常曲折。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代时认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到元代、清代都有探考河源之举,近半个多世纪经历多次科考,至1985年国家认定玛曲为黄河正源,实地树立起河源标志。这还不是最终结论,2008年三江源头科考队考察后,又建议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长江和黄河都出现过五源说,有的河流还出现过十多个源头的说法,探源不易,远非一朝一代之功。华夏文明形成也有四、五、六千年或更早的认识,公允的更确定的结论还有待来日。

江河源头的召唤,我们感觉到了。文明源头的召唤,我们也感觉到了。源头的风景或许已经出露,也许我们已站立源头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太多的谜底需要揭示,变传说或证神话为信史,路程还十分遥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到源头找没有见到的东西,观不曾看到的风景,那感觉一定非常美好。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gcjszzs.cn/zonghexinwen/2021/0210/1471.html



上一篇:15类工程资料签字流程及资料份数,必须要知道!
下一篇:实施 “人才塔”培育工程——淄博市第七人民医

农业工程技术投稿 | 农业工程技术编辑部| 农业工程技术版面费 |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发表 | 农业工程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农业工程技术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